重庆文理学院2019-2023年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一览表
序号 | 成果名称 | 成果完成人 | 获奖等级 | 获奖时间 | 备注 |
1 | 以适合教育理念为引领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“6个+”实践 | 漆新贵、王东强、丁武泉、何万国、何华敏、杨帆、陈本炎、阮吉 | 特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(第一单位) |
2 | 乡村振兴视角下环境科学专业“源-迁-汇”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| 徐强、谢志刚、朱江、杨俊、丁武泉、杨勇、陈泉洲、李强、王书敏 | 一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(第一单位) |
3 |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| 陈龙国、高小勇、黄红春、杨勇、余毅、郭龙、刘壮、李卉、张惬寅、黄艺、张丹萍 | 二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(第一单位) |
4 | 迈向新文科的传媒类专业“四位一体”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| 李天福、韩永青、邱飞、雷璐荣、李芹燕、李微、钟聿新、夏建军、杨家兴 | 三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(第一单位) |
5 | 产城教联动,五融合协同:智能制造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| 罗天洪、吴光永、陈星、赵华君、郑讯佳、曹勇、贺小龙、罗代忠 | 三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(第一单位) |
6 | 地方应用型高校材料类专业“合格+”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| 韩涛、贾碧、王东强、丁武泉、陈本炎、王如转、李璐、陈巧旺、邸永江、雷宇、强琴平、张艳华、李力、刘玉荣 | 三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(第一单位) |
7 | 校地合作共建重庆乡村振兴学院试点成果 | 黄伟九等 | 一等奖 | 2021 | 校地合作共建重庆乡村振兴学院试点成果 |
8 | 中职学校“产教科融合”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| 钟代文、李琦、王建初、钟勤、漆新贵、王渝、江媛媛、申智、崔艳、李一多、王黎、王东强、蔡清华、段虎明 | 一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|
9 | 特色定制乡村振兴产业学院“三融六双” 培养财经商贸类乡村产业人才 | 管军、包立军、王东强、韩春燕、陈黎、陈本炎、罗小娟、肖妍、吴洪峰、田书芹、李静、李耀、冉安平 | 一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|
10 | 小学生儿童文学深度阅读实践探索 | 徐宏银、叶银平、费秀芬、罗声银、陈东、付学梅 | 二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|
11 | 小学全科师范生“四维联动”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| 江净帆、杨洲、田振华、李学容、魏显勇、赵小平、江洋、贺能坤 | 二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|
12 | “双师协同•四维联动”经管类专创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| 殷朝华、何小强、余素芳、陈雪林、苟尚进、毛居华、伍启凤、张海燕、胡守敏 | 二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|
13 | 三联动、三交互、四融合:产教融合理念下高职中药学专业建设创新实践 | 沈力、陈地龙、易东阳、陈云、苏艳、李洁玉、漆新贵、马羚、付绍智 | 二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|
14 | 基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新时代中职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 | 李清、张扬群、张敏、彭茂辉、李才俊、谭莉莎、王汉江、黄一马、王力、宋凌云、张帅、张怡、张容、唐峥嵘 | 二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|
15 | 助力乡村振兴的中职学校高素质农民培训创新实践 | 冉茂垠、田书芹、廖帆、赖训、曹骥、曾彪、冉琪铃、徐卫、丁宁、陈浩、陈应会、张敬友、杨敖、刘源 | 二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|
16 | 认证引育:评估机构服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| 田腾飞、漆新贵、牟映雪、陈寒、沈军、陈瑞生、乔元正、刘任露、张媛媛、庄建平、刘桂玲、王磊、喻洁 | 三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|
17 |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| 邓卓明、姜土生、李德全、张新、马文华、任一明、张莉、喻永均、邵二辉、吴涯、兰桂萍 | 三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|
18 |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构建探索与实践 | 李才俊、刘灿国、李渝萱、李儆一、宋凌云、胡守敏、杨春和、李永胜、徐莉、熊小伟、刘艳芳、刘仲全 | 三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|
19 | 基于“双主体四协同三路径”中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| 唐涛、彭小梅、熊强、程凯、袁媛、蒋扬娟、高峰、罗德富、严明翠、龙云飞 | 三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|
20 | 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职业院校土建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| 杨泽中、廖成成、梁文、边凌涛、邓正俐、付静、张毅、张杨利、张金玲、廖艳、阮吉、林学山、林锐、陈巧 | 三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|
21 | 目标同构 资源同建 评价同标:“园团融合”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 | 刘友林、杨山、漆新贵、李远祥、彭华友、张金、陈大鉴、王东强、陈本炎、李小华、邱方家、贺敏、赖晓丽、唐承辉 | 三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|
22 | 面向现代商贸服务业“两跨三融”种子班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| 胡延坤、朱传书、杨敏、何春华、易攀、付翊、林锐、罗道茂、黎侨、李儆一、陈杰、陈宝英、赵丽、李艳 | 三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|
23 | 长学制育人:会计专业“3+2”中高职贯通培养课程建设创新与实践 | 何仁聘、寇恩华、王凤羽、林锐、黄菊英、李勇、周阅、刘峰、曹骥、刘卫、王伟、刘源、陈德莉 | 三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|
24 | 项目导向、模块教学、五维五评: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| 邹庆川、邓小云、张呈宇、乔慧、马新强、王海洋、张艳艳、刘恋秋、杨克毅、谢先伟、欧明辉 | 三等奖 | 2021 | 第六届教学成果奖 |
25 | 全程、协同、共享: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能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| 邹洪伟、陈寒、田腾飞、赵琴琴、侯小兵、蒋平、敬再平、彭小夏、漆新贵、向小川 | 一等奖 | 2021 | 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|
26 |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“程序设计基础” 课程一体化建设与实践 | 刘艳军、马新强、王先平、罗代忠、胡章平、严海升、万忠杰、王俊祥、安建梅 | 特等奖 | 2021 |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 |
27 | 深度产教融合的高级1CT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| 都安坤、罗代忠、邹永康、周科、熊 瑜、马新强、佘丽茜、李丽、弓雪 | 特等奖 | 2021 |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 |
28 | “多岗位三层级”数字建造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| 张海龙、徐勇军、汤杨、韩永光、韩亚军、黄东 | 一等奖 | 2021 |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 |
29 | 面对“两边”地区“两少”现状,培养 电子电气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| 石东平、包宋建、杨守良、刘露萍、欧汉文、林珑、陈海峰、任晓霞 | 一等奖 | 2021 |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 |
30 | 全覆盖、全链条、可视化”的高校智能 实习管理综合系统开发与应用 | 王大平、王奕、周道清、王东强、何华敏、田书芹、孙冲 | 二等奖 | 2021 |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 |
31 | “耕读课堂”培养浓香型三农人才——中职涉农专业十年改革与实践 | 方芳、曾彪、李霜、刘永文、范本、王华平、杨敖、曹骥、阳兴见、徐泽、何仁聘、刘开生、陈应会、杜孝田、廖帆 | 一等奖 | 2022 |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|
32 | 依托职教集团的测绘类专业“二元三阶四融”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| 李玲、李天和、周金国、张进、罗强、一树柏、曾晨曦、郭宝宇、赵文亮、许辉熙、王启春、谢征海、柏雯娟、李红、李健、冯大福、焦亨余、兰洁 | 二等奖 | 2022 |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|